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銀髮族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加,讓失智症(神經認知症)的議題顯得更重要。根據過去統計, 65歲以上的人約有5%罹患失智症,85歲以上罹病的機率則增加到20%。然而台灣目前對於失智症的相關衛教仍有不足之處,因此在這邊簡略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失智症這疾病。
失智症是會影響到人的記憶力、語言能力、理解力、運動能力、記憶、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個性、執行能力及解題能力,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或暴力行為,造成自己或他人極大痛苦。患者在生活上可能會出現常忘記事情、迷路、認錯人、能力下降等、脾氣起伏大及個性改變等。
早年因為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民眾年紀都較為年長,被俗稱「老人癡呆症」,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發現不是每位患者都是年紀老邁的人,加上此稱呼有汙名化之嫌,之後遂改為失智症。隨著近年來醫學倫理和腦科學的進展,「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中,再度把失智症的稱呼改為現今的「神經認知症(Neurocognitive disorder)」。然而由於神經認知症的名稱剛改,在社會上仍不夠普及,因此在本文章暫時仍以「失智症」稱之。
失智症的種類很多,包括了阿兹海默症(比例最高)、血管性失智症(比例第二高)、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型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造成的失智症、性病(梅毒、愛滋病)、腦傷、酗酒、毒素(鋁)及部分營養缺乏(維生素、葉酸)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失智症是可逆恢復的(如維生素缺乏),因此學習如何預防及延緩失智症顯得更為重要。預防部分,如健康生活作息、充分均衡營養、適當規律運動與動腦。而如果有類似失智症的症狀出現,也要即時尋求醫療諮詢及協助。
失智症的病因,雖然已經已有許多發現,但仍有相當的未知領域有待醫學發現。以阿兹海默症為例,醫學上發現阿兹海默症患者中的神經細胞有缺失的狀況,造成腦部在醫學影像上呈現較為空洞化,目前認為這個現象跟腦部出現過多的神經糾結和類澱粉斑塊有關。另外基因學也發現阿茲海默症跟遺傳有所關聯象,其中跟人體內的第1、14、21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而腦血管型的失智症,就要避免中風導致症狀的再度惡化。然而腦科學仍有許多未探索領域,因此失智症的相關病因學未來也勢必會有更新的發現。
失智症是未來世界一個重要的議題,而知識的衛教及推廣是需要的,期許未來隨著醫學的進步,能讓銀髮族們不僅活得長、活得好、更活得身心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