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憂鬱症孕婦該不該吃抗憂鬱藥物?


孕育新生命本是一大喜事,但當懷孕的婦女罹患憂鬱症,究竟該不該繼續服用抗憂鬱藥物?這一直是醫界以及婦女團體長期所關心的重要議題。過去美國曾有研究指出,懷孕婦女服用部分抗憂鬱藥物,與胎兒將來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似乎有關聯性。此研究造成那時許多準媽媽因此斷然停藥,反而造成憂鬱症狀惡化,不但自己生活品質一落千丈,也讓胎兒生長受到不良影響。

荷蘭的Hanan博士與其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專門針對抗憂鬱藥物以及憂鬱症狀兩者對於胎兒影響的研究,並榮登世界著名醫學期刊Arch Gen Psychiatry上。該研究把七千多名壞孕婦女分為三組,發現罹患憂鬱症但未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族群,胎兒整體生長速度較慢。而服用抗憂鬱藥物SSRI類藥物的憂鬱症婦女,胎兒的生長速度較正常,但與「胎兒早產」、「胎兒頭圍變小」兩者有關聯性,但無法斷定因果關係。這與動物實驗中,母鼠服用抗憂鬱藥物後,新生幼鼠頭圍較為狹窄的結果相呼應。而新生兒頭圍,是用來評估腦容量的重要因子之一。如果頭圍過小,可能代表著未來在神經學發展、心智層面或行為上有潛在不良預測因子。

但Hanan博士也鄭重指出,憂鬱症婦女中有服用抗憂鬱藥物,往往代表著其原來憂鬱症狀到達一定嚴重程度,才會因此服藥,而儘管有服用抗憂鬱藥物,也有少部分的婦女憂鬱症狀是頑固難治,所以是否是藥物造成胎兒頭圍變小,或者是由於憂鬱症狀引起,仍無法貿然斷言。

綜觀迄今的醫學研究,似乎會讓許多罹患憂鬱症的準媽媽「一個頭兩個大」。服用抗憂鬱藥物怕會影響到胎兒發展。但不服用的話,一來憂鬱症狀會惡化,二來同樣也會影響到胎兒發展。這兩難情境讓許多準媽媽無所適從。

筆者在此建議,有憂鬱症而準備懷孕的婦女,先告知婦產科及精神科醫師,並且進行評估。罹患輕度憂鬱症的懷孕婦女,可優先考慮藉由心理治療、運動或是其他非藥物方式來進行治療。但罹患重鬱症、有自殺風險或因憂鬱症所嚴重影響生活的懷孕婦女,為保護母親及胎兒安全,應該與精神科醫師與婦產科醫師進行審慎評估,如有需要可考慮服用C級以上的適合抗憂鬱藥物。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孕育新生命,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