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肌痛症是種複雜又神祕的疾病,迄今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探討,患者會出現長期的「這裡痛、那裏痛」卻又找不出確切病因,有時候會被誤解為無病呻吟,因此這病也被稱為「公主病」。
纖維肌痛症的名稱約在1987年前後出現,它的名字來自於希臘文algia,意思是「疼痛」。而myo,意思是「肌肉」;以及拉丁文fibro,指的是「肌腱與韌帶的結締組織」,組合在一起就是fibromyalgia。
纖維肌痛症的患者會有持續的全身性肌肉疼痛,這經常伴隨著其他症狀,像是疲倦、焦慮、憂鬱、失眠、腹瀉、腹脹或頭痛。有許多的案例是在手術、感染、受傷或是情感創傷後發生的,但也很多案例找不到確切原因。
美國的威其塔研究中心基金會(Wichita Research Center
Foundation)的腓德烈克.烏爾夫(Frederick
Wolfe)醫師,從1970年代開始,他就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病人罹患瀰漫性的肌肉疼痛,卻沒有任何發炎或肌肉病變的證據。在1987年,烏爾夫召集了二十名觀察到相似症狀的專家,他們發展出一種臨床檢驗方法,並得到美國風濕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的背書。「纖維肌痛」於是這個新疾病誕生了。檢驗方法是用特定力道去按壓18個特定之肌肉與韌帶連接到骨頭的點,如果有11個以上的點感到疼動的話,就可以診斷纖維肌痛症,然而目前臨床上也仍有學者對診斷標準持有不同意見。
纖維肌痛症的病理機轉,目前認為與痛覺傳導路徑、神經內分泌及自律神經系統、睡眠障礙、基因、物理和心理壓力等相關。研究也發現纖維肌痛症病人腦髓液中的P物質及麩胺酸
(glutamate)等濃度偏高,而抑制疼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濃度較正常人來得低。
在治療方面,一般的止痛藥治療的效果有限,2007年6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pregabalin治療纖維肌痛症,可改善此類病人的疼痛、睡眠及焦慮情形,病提升生活品質。
200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又核准duloxetine治療成人纖維肌痛症。2008年歐洲抗風濕協會(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曾針對成人纖維肌痛症的治療,依研究證據強度分成ABCD四級並提出建議,代表證據強度最高的A級皆為藥物治療,包括tramadol、抗憂鬱劑、tropisetron、pramipexole、pregabalin等。在非藥物治療方面,熱浴療法(heated
pool therapy)為B級,其他如運動課程、物理治療、精神支持、放鬆療法等,證據強度則較低。疼痛點局部注射可能會造成依賴性產生,一般不建議使用於此類病人。
纖維肌痛症患者通常會飽受疼痛、失眠、焦慮和憂鬱所苦,需要各科醫師共同合作,包括風濕免疫科、疼痛科、神經內科和精神科等,而患者也需要抱持著正向樂觀的積極生活態度、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及持續的醫療協助才能更有效改善改善病情。